湖北省科技厅、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科睿唯安在武汉联合发布了《中国科学中的湖北》报告。[1]
SCI是一种期刊文献检索工具,集合了各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
微生物学和地球科学是湖北国际科研合作相对最为活跃的两个学科。加上去年(2017年)武大刚当选的窦贤康院士,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中科院系统的地球科学部,据此次统计,湖北在这一领域研究规模与影响均高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与江苏。而微生物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等指标,湖北仅次于北京、江苏、上海及广东。而据统计显示,我省73名两院院士中,领域最集中的是“动植物院士”,共有7名。
湖北3篇SCI论文中,就有一篇是国际合作
湖北省国际合作论文发文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三,在湖北,大约3篇SCI论文就有一篇国际合作论文。湖北正积极融入全球的科研合作网络中,十二五期间,湖北的国际合作论文数量增幅高达256%。而美国是湖北的第一大合作国,与湖北的合作论文约占湖北整体国际合作论文的一半。据统计,湖北国际合作论文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来自湖北的,比例从45.06%提高到64.13%,跨越了50%,从合作主导力来看,已产生质变。
报告显示,湖北基础研究稳步发展,在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水平科技论文产出、科技成果奖励、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基地平台建设等方面均处在国家前列;在地球科学、测绘科学技术、水产科学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学、畜牧兽医科学、农学与园艺学等学科领域领跑全国;材料科学、物理学、临床医学、化学与化学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电气工程、冶金与矿业等领域研究实力全国领先。[2]
2017年,湖北省科研机构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07个,项目总经费15.35亿元,排全国第5位;发表SCI论文数21741篇,排全国第5位;ESI高被引机构15家,排全国第9位;入选ESI高被引学科数18个,排全国第3位;申请发明专利28967件,排全国第11位。“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一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这个国家原始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主持完成该报告的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中国产业智库大数据中心主任钟永恒研究员介绍,该报告主要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SCI论文、发明专利等角度评价基础研究竞争力,具体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数量、经费数量、获批机构数量、项目主持人数量、发表的SCI论文数、SCI论文被引频次、发明专利申请量等方面分析基础研究竞争力。
[1] 湖北SCI论文影响力列全国第五,地球科学是楚地王牌 http://zy.cnhubei.com/dongxiang/rs0SQUX100
[2] 湖北基础研究竞争力全国第五 继续领跑中西部省份 http://www.hubei.gov.cn/zwgk/rdgz/rdgzqb/201804/t20180418_12764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