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脱贫攻坚已步入“啃硬骨头”阶段,如何破解区域整体性的条件性贫困、素质性贫困、特殊贫困这些“难中之难”?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中央财政五年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800多亿元。”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脱贫离不开党和政府的精准施策,政府要为贫困群众架好脱贫致富、早日过上好日子的“梯子”,而贫困户更应发挥主体作用,彻底摒弃“等要靠”“穷自在”的思想,依靠国家的扶贫好政策、好项目“爬上梯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稳扎稳打,从而摘取“富裕”的果实。[1]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此后,他在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调研考察时,经常会提到精准扶贫。[2]
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3]
“我走访了很多地方,在精准扶贫上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扶贫基金,农民的积极性高涨,也拿到了补贴,农民当年的收入还可以,但第二年第三年第五年怎么样,如何杜绝其再次返贫?”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说道,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阶段,越往后难度越大。现在急需脱贫的对象,大都是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和群众。这些地区的致贫原因很复杂,单单依靠传统输血式扶贫、单纯发展一两个增收的产业项目,可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而是需要立体化、全方位的一整套帮扶方案或体系。[4]
目前,新希望集团正在大凉山地区推动新的精准扶贫项目,根据计划,新希望将在大凉山地区投资20个亿,帮助当地兴建上百个适度规模化的养猪场,形成60万头规模的生猪养殖产业。
“这是一种造血式的扶贫。”在刘永好看来,要通过产业扶贫的方式,让政府的支持、企业的投资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保证农民的收益,以及未来可持续的脱贫。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吉安市市长王少玄建议,下一步基层推进脱贫攻坚应当从“稳、长、进”三字入手,做到稳扎稳打、长效常态、乘势而进。
参考文献
[1]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漫评: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 http://news.cnr.cn/theory/gc/20180315/t20180315_524166310.shtml
[2] 习近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7/1103/c385474-29626301.html
[3] 习近平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0/18/c_1121820849.htm
[4] “造血式”产业扶贫: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http://news.chinaxiaokang.com/dujiazhuangao/2018/0402/420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