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程度可用指标测度

现代化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我们可以把它落实到一系列指标上,用以标示现代化的水平。当前,现代化一般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现代化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指从工业社会转向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选择人均国民收入、农业劳动力比例、农业增加值比例、服务业增加值比例、城市人口比例、医生比例、婴儿死亡率等10个指标作为第一次现代化的评价指标;选择科技投入、知识产权、大学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平均预期寿命、人均购买力、人均收入和能源使用效率等16个指标作为第二次现代化的评价指标。[1]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与未来 前景测算

综上所述,结合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假定中国2021-2025年平均实际增速为6.3%2025年之后我们假定两种情形,一种相对乐观,经济增速减速较慢,2026-2035年平均增速为5.6%2036-2050年平均增速为4.3%;另一种相对悲观,经济增速减速较快,2026-2035年平均增速为5%2036-2050年平均增速为2.7%。美国过去30年的经济平均增速为2.6%,考虑到美国经济总体相对成熟,假定未来以2.6%左右的速度增长。以此估计,中国人均GDP将在2021-2025年期间超过12000美元,GDP规模将在2030-2035年期间超过美国;在悲观情形下,2050年中国人均GDP大约为美国的31.2%,乐观情形下约为美国的41.6%[2]

俞可平:衡量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标准

衡量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至少有五个标准。其一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它要求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规范的公共秩序。其二是民主化,即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须保障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作主,所有公共政策要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体地位。其三是法治,即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法律的权力。其四是效率,即国家治理体系应当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其五是协调,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制度系统,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级,从政府治理到社会治理,各种制度安排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协调,密不可分。[3]

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2013年修订,试行)》

《现代化指标体系》的30项、53个指标具体为:经济发展10项、权重29分;人民生活5项、权重20分;社会发展7项、权重23分;民主法治3项、权重9分;生态环境5项、权重19分。另设1项评判指标,即人民群众对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成果的满意度,作为综合评判的必达指标。[4]

参考文献

[1]2035年中国能基本实现现代化吗?提速依据何在? http://news.sina.com.cn/gov/2017-12-01/doc-ifyphxwa7350644.shtml

[2] 从“三步走”到“两阶段”: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与未来 https://www.sohu.com/a/216183154_485176

[3] 俞可平:衡量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标准 ——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思考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1209/c49150-23782669.html

[4] 《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2013年修订,试行)》解读 http://www.nanjing.gov.cn/xxgk/qzf/glq/glqfzhggj/201311/t20131121_2086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