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是清代著名诗人袁枚(1716 - 1797)的一首短诗,曰: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诗言简意赅,很雅致,亦巧。[1]

首先何为“苔”?毫无疑问,诗人所谓的“苔”为“青苔”(moss),属于苔藓类植物。以“青苔”入诗在我国古诗词中十分常见,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李白《久别离》),以及“向夕稍无泥,闲步青苔院。”(白居易《秋霁》),等等。

其次,原诗的含义。这里的“白日”与“白日依山尽”里的“白日”意思不同,既不是白天,也不是太阳,应指阳光。“青春”指青苔生机勃勃的样子,绿色,有朝气。因此,可假设诗人看到的一幕发生在春天;按苔藓的属性,冬天虽说亦存,但颜色肯定不如初春鲜活。说袁诗是春日即景,另一个依据是第三句里的“苔花”,苔藓开花应始于春天。“自来”的意思是苔藓的“青春”恰恰来自于自身,非“白日”的恩赐。

最后说一下“牡丹”。牡丹花自古至今为国人喜爱,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说:“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最为重要的是,袁枚是清朝人,而牡丹恰是清朝的国花。诗人将随处可见、一文不值的“青苔”比拟为“国花”,恰是对其乐观向上不自弃的礼赞。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为何令人感动

《苔》这首诗,传递着“普通人也要做好自己”这样一种精神。向阳花木早逢春,而苔,却生于不见阳光的阴湿之地,可它不自卑、不埋怨,自生自灭,自得其乐。一个“恰”字,言尽其无人态。它可以像牡丹一般开放,但是否像牡丹那样被人赏识,它从未在乎。

社会,需要每个人都做好自己。譬如“大师在民间”这句话,看了金庸的武侠小说,或许都有体会。常有方外高人向天下泰斗的少林寺挑战,从十八护法到方丈,一路溃败,眼看中华功夫将颜面扫地,这时一个烧火僧或清洁工横空出世,挽狂澜于既倒。这些小人物,如果心中只有地位、金钱、荣耀,他是没必要暗下苦功的。只有每个人,每个岗位都这样把自己做到最好,才能铸就“工匠精神”。这“工匠”,不是大师;它是苔,不是牡丹。[2]

“最美人物”

为了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2016年底,宁夏评选出了第四批“最美人物”,有励志青年、出租车司机、文化工作者、税务干部、警察、教师等。这些来自基层一线的“最美人物”,用朴实无华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平凡而感人的时代之歌。为引导全社会积极学习道德典型,推动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本刊记者采访了部分“最美人物”。[3]

参考文献

[1] 《苔》及其英译 https://www.jianshu.com/p/ecbef34a305b

[2]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为何令人感动 http://news.ifeng.com/a/20180222/56164138_0.shtml

[3]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记宁夏最美励志青年张萍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517/c216373-29281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