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多年的生命像一场春梦似的逝去了。这样的梦并不总是像“春宵一刻值千金”那样轻灵美妙。有时候也难免有惊涛骇浪,龙蛇竞舞的场面。不管怎样,我的生命像梦一般地逝去了。
对于这些梦有没有留恋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人到了老年,往往喜爱回忆往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当然也不能成为例外。
现在把“留德十年”整理出来,让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世界吧!挦扯雪芹做一绝:
毫无荒唐言,
半把辛酸泪。
作者并不痴,
人解其中味。
在德国整整十年,在瑞士、法国和西贡超过半年,这将近十一年的回忆就写完了。
写这样的回忆录,并不是轻松愉快的事情,我总共写过两遍,第二稿几乎和第一稿完全不一样,不是抄,而是重写。我为什么要写这篇东西?为什么在相距三年之后又写成清稿?这一言难尽,不去说它也罢。
我只说一说写作的过程。这个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回忆的过程,有日记为依据,回忆并不是瞎回忆。不管怎样,我必须把这十一年的生活再生活一遍,把我遇到的人都重新召唤到我的眼前,尽管有的早已长眠地下了;然而在我眼前,他们都仍然是活的。同这些人相联系的我的生活中,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我前后两次,在四十天和四个月内,要把十一年的五味重新品尝一遍。这滋味绝不是美好的。我咬紧了牙,生活过来了。但愿以后无需再把以前已经干枯了的快乐与痛苦重新回味。
我虽年届耄耋,看起来还不像就要走的样子。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还有不少酸甜苦辣要尝,我真希望这个余音能袅袅得更长一点。
季羡林先生在《留德十年》一书中以歌德的自传《诗与真》为例说,身为大文豪的歌德可以在创作中“诗”与“真”并存,而在他这里只有“真”,没有“诗”。的确,季先生在德国求学时并没有赶上一个好的年代。战争给他的青春岁月投下了阴影。但在回忆自己的“留德十年”时,季羡林先生的笔下,依旧流露出情感的诗意。书中,季先生对当年在德国生活的点滴细节,如数家珍。战争中德国平民对一个中国学子的善待,德国教授对学问之道的言传身教,所有的一切带给季羡林先生的,是他已经把德国腹地的哥廷根小城,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1]
楔子
一 留学热
二 天赐良机
三 在北平的准备工作
四 “满洲”车上
五 在哈尔滨
六 过西伯利亚
七 在赤都
八 初抵柏林
九 哥廷根
十 道路终于找到了
十一 怀念母亲
十二 二年生活
十三 章用一家
十四 汉学研究所
十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十六 完成学业 尝试回国
十七 大轰炸
十八 在饥饿地狱中
十九 山中逸趣
二十 烽火连八岁 家书抵亿金
二一 我的老师们
二二 学习吐火罗文
二三 我的女房东
二四 反希特勒的人们
二五 伯恩克一家
二六 迈耶一家
二七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入城
二八 盟国
二九 优胜记略
三十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三一 别哥廷根
三二 赴瑞士
三三 在弗里堡
三四 同使馆斗争
三五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
三六 船上生活
三七 西贡二月
三八 从西贡到香港
三九 回到祖国的怀抱
余音袅袅
[1] 留德十年:情感记忆一生刻骨铭心 http://book.ifeng.com/psl/dzsp/200907/0715_3553_12502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