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立院士

著名桥梁与结构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范立20165月逝世,享年83岁。[1]范立院士19336月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镇海,19519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529月全国院系调整,转入同济大学路桥系攻读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1955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同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结构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桥协常务理事及中国团组主席,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振动控制分会副理事长,《土木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范立院士从事桥梁抗震研究六十余载,在学术和工程技术两方面都卓有建树,是我国桥梁抗震事业的奠基人。唐山地震后,结合桥梁震害分析,在国内首次开拓桥梁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20世纪80年代,率先建立了我国大跨度桥梁及城市复杂立交工程的抗震理论和计算方法;20世纪90年代,率先开展了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提出两水平的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进入21世纪,提出基于寿命期和性能的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方法,主持编写了我国首部《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解决了我国大跨、高墩桥梁抗震和减震关键技术,开发研制了大吨位全钢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这些成果已应用于上海南浦大桥、东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等50余座重大桥梁工程。由范立院士主持的“大跨、高墩桥梁抗震关键技术”项目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还获得过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并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茅以升桥梁大奖(个人成就奖)”。

范立院士在古稀之年,仍然没有停止教育科研事业的脚步,他独具慧眼、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四台线状振动台阵的设想,历经调研、论证、审批和建设,同济大学多功能振动台试验室于2013年底建成并通过验收,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实验能力最强的振动台实验系统之一,为生命线工程等广泛领域内的振动和抗震试验研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

范立院士毕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编著出版学术著作十多部,包括《桥梁工程》《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桥梁抗震》《Seismic Design for Highway Bridge》《桥梁抗震设计理论及应用丛书》(共四册)等在桥梁工程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专业论著。他主讲的《桥梁工程》获2006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他培养的许多学生成为了我国桥梁建设和设计的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2004年,范立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3年,他被授予“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

为何反复踏入桥梁坍塌的悲剧河流?

一座耗资巨大、建成不到一年的“年轻”大桥说塌就塌,显然不正常。[2] 关于桥梁寿命问题,著名桥梁专家范立曾举了一个例子:上海著名的“外摆渡桥”是一家英国公司设计的,上个世纪90年代,该公司来函给中国政府部门,称到某年某月某日,该桥寿命已到100年,他们对该桥的责任已经终止。人家英国公司对桥梁质量安全负责100年,我们花纳税人的钱修建的大桥有什么理由不到一年就坍塌?这到底是超载货车惹祸,还是桥梁本身有质量问题,抑或桥梁设计存在缺陷?相关部门应该有明确的说法。

参考文献

[1] 范立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举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不同方式表示悼念 http://www.sohu.com/a/74057734_407277

[2] 叶祝颐:为何反复踏入桥梁坍塌的悲剧河流? http://news.163.com/12/0825/12/89OMCH5200014AEE.html